听众感受:煎熬
成因主要以下几点:
- 各牛都紧张
可能因为不少人也是第一次见面,比如老白说:“看见了我久仰的陈年和豆瓣的阿北”,老白都如此,别人更不消说,再看看这阵容,各播客都来头都不小,相当于行业会议,所以大部分人发言时都非常谨慎,遣词造句慢半拍,害得爱搞搞干着急,后来等不及了只好边听便网上疯狂麻将一番,总算没有那么闷; - 缺乏阅读文字的快速跳跃优点
用多人的播客形势讨论严肃论题,好像不如文字方便。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东西,爱搞搞习惯是一目十行,看到喜欢看的就减慢速度,其他匆匆掠过。这个新闻点评,就一个论题大家轮流发表意见,有的人发言爱搞搞没兴趣听也不敢跳过,因为这句觉得没有价值不等于下一句也是废话,于是句句都要竖起耳朵,对于习惯用“排斥广告法”来防范当今时代信息爆炸的爱搞搞来说,简直是精神虐待; - 中国确实需要方言改革
从小看电视、听广播都是字正腔圆的专业播音员声音,爱搞搞的普通话水平在广州人里头已经算不错,但一听各路人马略带口音的普通话就抓狂。其实录音里参与者的口音并不重,但说的是严谨的产业问题,本来很多概念就陌生,一点口音就足以致命,这就是为什么那录音花了爱搞搞那么长时间的原因——用在反复鉴别词语以便理解句子的连贯意思上了; - 美声唱法的市场需求将会提升
上述的听不清楚除了口音外,还和各人的发音方法有关,普通人说话一般从喉咙发出,声浪时高时低,专业的播音员、演员训练要求的是字速均匀、阴阳顿挫突出句子主谓宾、用丹田发音,听说播客会继blog后成为另一个亮点,建议有心人开班纳徒教授这些知识,一定有生意;
改进建议:
- 提高录音质量
这个录音有2个文件,第2个的清晰度就比第1个提高了,证明录音技术是可变的,相信专人熟练掌握操作录音设备还是很关键的; - 每人发表评论前加上:我是XXX
虽然主持人Keso大哥有时也会" XX说说" ,但这句话的格式也经常变成" XX"或......, 所以我这个追星族听得云里雾里,只知道换了人,却不知道换了谁,想敬仰一番也不行;
产品用户定位分析
连爱搞搞这个互联网八婆都觉得这长时间的闲聊录音难以忍受,估计真的每周下载的人和最终真正听完的人不多,大人物没有时间,小人物没有兴趣,这毕竟是行业精英聚会,聊的话题不可能柴米油盐酱醋,就决定了它的小众定位。想了半天,想到对一种人有用:记者。具有行业知识,不存在我这种非专业耳朵的毛病,听惯录音,不用采访了,这2-3小时的各行业名人聊天足够煮出数篇稿件挣钱了。
(本篇太长,有关录音讨论内容的总结放到另外一篇:《陈天桥宣布传奇游戏免费为了啥?》)
呵呵,还真有观众。
恩,用得好也行。
恩,如果那样估计有趣,那下次听听你们那设备录出来的冬冬。